佘诗曼郑嘉颖吻戏和祖国母亲一样,成都高新区18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为辖区内各类群体谋求幸福的奋斗历程——
9月25日晚,成都高新区举行“盛事中国·奋进高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6000多家企业,11万失地农民,10万城市白领,5万城市蓝领,再加上10万流动人口,用一位社区干部的话说,在成都高新区的老百姓里面,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
2009年初,成都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都市长写下“文明让成都永远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为了让辖区内的各类群体都有“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感觉,成都高新区一直追求的,是让自己的辖区被幸福感包围。
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多次强调,在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要一边服务产业发展,一边为老百姓创造幸福的感觉。
在成都高新区,每个季度都会有一次企业座谈会,座谈会的参与者,是企业老总、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座谈会上重要的议题,一是向企业征求对成都高新区新政策的意见,二是由企业提出需要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帮助。这样的沟通,对于各职能部门来说,绝不是一次座谈这么简单。
根据党工委管委会的要求,企业提出的合理需求,将被列为督办项目,各职能部门限期办理。能办到的,职能部门在规定的期限内汇报办理情况;暂时有困难不能办到的,必须向企业解释清楚。
“新南天地”商圈,是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新型商业中心,汇聚了宜家家居、欧尚超市、迪卡侬、安森美等一批重点企业。而在商圈形成之初,“新南天地”的名字,并不被广大成都市民熟知。
在今年3月底的企业座谈会上,一家已经进驻“新南天地”商圈的外资企业提出,凭借商圈内的企业自己宣传,力度不够,希望管委会出面,将商圈整合包装,集体宣传。会后,这一建议就成了督办项目,由高新区发展策划局、经贸发展局、规划建设局三个部门共同办理。
第二天,市交委有关同志及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坐在了那家企业的会议室里。通过几次对接,确定了宣传报道、交通标识设置等初步方案。
4月29日,成都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了成都市民政局对“新南天地”命名的批复,同时宣布,成都高新区要将“新南天地”商圈,打造为成都第二个春熙路商圈(春熙路是成都最有名的购物休闲商圈)。
随后,数十家媒体发布了“新南天地”商圈亮相的消息。相关公交线路的站名也逐步添加上了“新南天地”的标识。
在成都高新区,很多政策和决策出台的背后,都有一个类似“新南天地”的例子。企业的意见,是成都高新区制定涉及企业利益的决策时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比起每季度的企业座谈会,成都高新区的“962000”热线,是一种更常态的企业意见反馈平台。每一个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的电话,都会记录在一张《企业问题转办通知单》上,通知单由各职能部门的专人接收,接收人在收到通知单时,必须写明问题解决的时限,并依照时限解决问题。
通过对企业的回访,监督部门会掌握问题的处理情况,凡超过时限或者没有解决问题,将由高新区主要领导向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直接问责。
“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打通了,企业的诉求就有地方说了,政府的职能也就从管理慢慢走向了服务。”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的汤继强局长笑着说,“从企业求政府办事,到政府配合企业办事,这样的过程,企业能感到不幸福吗?”
为了成都高新区的发展,11万农民告别了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搬进城里的楼房,俗称“农转居”。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统生活习惯的打破。
高新区正街社区的谭昌珍记得特别清楚,1994年搬到城里来住时,自己还带着锄头、谷子,不少老乡还带着养肥的鸡、鸭、猪。楼房前的空地上,满是垃圾和动物粪便,大家依然保持着原来在农村的生活习惯。
檬梓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范先富感受更深的是大家离开土地以后,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了,“说白了,就是今后怎么挣钱,怎么在城里过‘阳春白雪’的生活。”
青年人纷纷走进社区里的新市民学校,开始接受技能培训。新市民学校提供的培训分为技能培训、订单式培训和创业培训三种,最受欢迎的是订单式培训。
“就是根据高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培训一些符合企业需求的服务员、工人,直接上岗。”范先富说,落户高新区的大量企业有强烈的用人需求,农转居的青年就可以留在本地就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也使家庭稳定,“青年人不出门打工,社区里基本没有留守儿童了,娃娃们觉得幸福了许多。”
让年纪大的“农转居”居民得到实惠的,是社保的全覆盖。“在农村,老了都是找儿女要钱,儿女之间经常为钱的事闹矛盾。现在哪个儿女的钱我都不要,国家给我发养老金。”谭昌珍说,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盼着孙子周末回来看看自己,吃一顿我做的饭。”
现在,成都高新区已经建成了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财政拨出的社区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达到每人每年20元。2008年,成都高新区拿出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达到1960万元。
现在,不仅感冒发烧的小病可以在社区接受治疗,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疾病预防、身体保健、健康教育等问题,也可以不出社区就得到帮助。所有药品的费用,全部按照医疗机构的进价标准结算。
“有钱吃饭,又看得起病,这是我们从农民变成市民后,觉得最好的事情。”范先富说,没了后顾之忧,大家就有心思去追求精神上的乐趣了。
如今,开社区民主生活会、上社区老年大学、听社区讲座、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成了“农转居”群众的新追求。因为有现成的住房,“农转居”的青年人更是摆脱了买房的经济压力,可以潇洒地进电影院看大片,去风景名胜旅游。
范先富说,现在“农转居”的社区里,已经很少看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不文明行为了,社区环境和高档的商品房社区几乎无异。
“文明是个长期的渗透过程,绝不是社区搞点活动,就文明了。”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唐亮说,“在长期形成文明的过程中,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相互支撑,营造出整个区域的幸福氛围。”
谢君瑶是永安社区专门负责劳动就业的工作人员,在她的电脑里,存储着社区范围内所有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联系电话,每隔一段时间,谢君瑶都会主动打电话联系,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
“金房物业急招保安、欣意物业需要保洁员、超市正准备招聘收银员……”每一条用工信息,谢君瑶都认真地记录在自己的电脑文档里,这些用工信息随后就提供给了成都高新区的双源社区。
“永安社区里的大型企业多,高档楼盘多,是典型的新型社区,用工需求大。双源社区是典型的农迁社区,里面想找工作的‘农转居’群众多,这样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永安社区工作站的魏尤年站长介绍说,政府和企业签订了优先用工协议,通过新型社区和农迁社区结对子,由社区工作站作为中间桥梁,为用工方和社区待就业群众搭建起最直接、有效的信息互通平台。仅今年上半年,永安社区的工作人员就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双源社区的159位“农转居”群众找到了工作。
现在,每天早上花一块钱坐公交车,到永安社区的企业上班,下午下班后回家做饭,晚上在社区的小广场上跳交谊舞、唱歌,已经成了双源社区许多群众的作息规律。
每当自己联系的群众找到工作,专门赶来说声“谢谢”时,谢君瑶都感到自己特别幸福。她还经常接到企业打来的电话,感谢她和社区工作站的努力,及时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员工。
在谢君瑶看来,这样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老百姓心里,是政府帮自己找到了工作;在企业心里,是政府帮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员工。群众和企业都会更相信政府,我们也能更好地开展服务了。”
这样的结对,新型社区也有许多受益的地方。“许多农迁社区形成得比较早,十几年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为社区群众服务的经验,这可以为我们新型社区提供参考。”魏尤年说,自己接手工作站以来,感到最考验水平的就是凝聚人心,“而这一点,恰恰农迁社区做得最好。”
所以,每个月的社区工作相互学习会,魏尤年都会准时参加,为的是找到一些好方法。最近,魏尤年根据农迁社区服务商户的经验,决定做一个永安社区商家联盟计划,希望把社区内的商户联合起来,集体打造品牌,同时推出社区VIP消费卡,让社区群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更集中地支持社区商家的发展。
“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相互支撑,政府充当服务的角色,收到的最大效果就是相互信任。”唐亮说,信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成都高新区在不断发展中,各类群体逐渐加深的彼此信任,换来的是整个区域的幸福氛围。
对于幸福这个命题,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冯亚曦认为,“幸福的感觉是对文明的最好诠释,成都高新区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幸福的感觉,让企业发展得更好,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社区气氛更融洽,与此同时,政府收获了更和谐的发展环境。”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