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德变装家园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慈善事业承载着社会及其成员的爱心,慈善伦理的“内核”是爱心。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是有层次的。首先是“爱亲”,“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 ,“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 。其次是“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孟子·尽心上》讲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举例说明: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慈善的动机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不计个人功利,体现了理想主义的精神。
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拯救他人生命的善行是值得赞许的,是优秀的中华美德,也是人类文明所倡导的。把慈善与无私奉献精神联系起来,引领慈善事业,充分体现了慈善伦理的高尚性,构成了慈善伦理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的慈善伦理观依然有着现实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慈善的内涵发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变化。慈善的概念从狭义走向了广义,即从小慈善走向了大慈善。《慈善法》将慈善活动不仅规定为“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而且将“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也纳入其中。这就在法律上明确了慈善与公益的关系,即慈善活动包括公益活动,企业的公益捐助也理所当然地归于慈善活动,这就推动了我们对于慈善伦理的进一步思考。
2008 年汶川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灾活动,大大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复苏的进程。2013年,国家有关方面推出了慈善公益组织直接登记注册的改革政策,使慈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 年《慈善法》的出台,又为慈善公益组织的建设提供了法律规范。截至2019 年 8 月底,我国慈善组织数量达到 5511 家,其中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 1260 家。慈善公益组织数量的大量增长,使慈善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时代向人们发问: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慈善?
作为一个慈善志愿者,他们眼里的慈善又是怎样的呢?对于志愿者而言,慈善是关爱、扶助弱小,慈善是暖暖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心。贫困儿童救助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富有爱心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主动提供经济援助,为留守儿童捐助学费、书籍、衣物等,这是一种大爱。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仁慈之心的爱心人士是慈善大军的引领者。他们把自己勤劳所得的收益分配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荒凉的心田播种下爱的阳光,温暖了一颗颗晦暗的心。
慈善需要先暖心、扶志。很多志愿者成为爱心人士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也是爱的使者。无论寒冬酷暑,志愿者活跃在学校、乡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脚丈量一条条通往留守儿童家庭的小路,用心融化一颗颗受伤的心。送爱心的路上,他们用微笑和温言软语,用心理疏导,用陪伴闲聊,用真情厚爱关爱着一颗颗受伤的心。很多志愿者自学了心理咨询,他们扬己所长,为留守儿童开设讲座,为孩子做心理咨询。有这么一位志愿者,她熟谙心理咨询,八年前,她曾在一慈善组织任会长(后辞职的),机缘巧合,她偶然帮扶了一个自幼失祜、由祖母照顾的女孩,八年来她坚持帮扶这位留守女孩和她同样命运悲苦的表弟。她像母亲和老师一样关心爱护着这俩孩子,在她的努力下,她为孩子们申请到公益组织的善款,帮这个家庭申请到村镇的扶贫补贴。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她给孩子们报了书法班、夏令营、茶艺班,带领他们参加朗诵会,辅导孩子上台表演。学习上,她更是竭尽所能,为孩子们找老师辅导功课。在她长达八年的帮扶中,她影响了周围的很多志愿者,带领他们一起做公益。
爱心如星星之火,可以点燃心灵的荒原。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文化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慈善短论,记录志愿者的故事,歌颂慈善精神。他们编写慈善教材,他们传播慈善文化,为志愿者指引方向,他们的文化传播让志愿者找到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这何尝不是慈善的另一境界。
慈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是需要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各级组织通力合作的一项工程。慈善不能仅仅停留在为那些满身伤痕的老人和孩子送去善款和物资,更重要的是要用真心去温暖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者们在做公益的路上不断成长。帮助那些受助者的过程,让他们也抚慰了自己的心灵。
慈善人要不断学习,提升认知水平和能力,提高自己志愿服务的水平,每个慈善人和志愿者都应该把自己变成一粒种子,使志愿服务更加贴近现实,如及时雨一般润物无声。志愿者要尊重服务对象,保护他们的隐私。受助者往往内心更敏感脆弱,在与他们交流沟通时,志愿者要平等对待,动之以情,切不可伤害受助者的自尊心,更不要违背意愿,随意打听他们的隐私,公布他们的照片、视频等。
慈善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创新。今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募捐和捐助已深入人心。“积善成德”的格言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不是偶然的。它揭示了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规律,即培育道德素质是通过积累的过程实现的。无论是什么人,不管做了多少,只要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就开始了道德的积累。持之以恒,人的道德素质就会大大提升。这是因为在慈善道德实践中,人们深化了道德认知,丰富了道德情感,特别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慈善需要传承。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强,参加慈善活动有利于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国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要有奋斗精神、实干精神,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慈善活动不仅升华了青少年的道德境界,也发展了青少年的才华。现代的慈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需要策划,组织队伍,与各方沟通、交流、协作……投身于慈善活动,青少年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进入社会大展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慈善是一项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具有育人的功能。在当代中国,为了培养千千万万个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充分发挥慈善的育人功能,必须抓住“知行统一”这一关键问题推进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实践环节的工作。慈善公益志愿服务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