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魔神第三届公益创投活动时间过半,近日市民政局组织有关专家对28个公益创投项目进行中期评估。评估发现,多数项目接地气,服务性强,成效显著,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不过少数项目也存在资金使用不清、活动资料保存不完整、安全预案不力等问题。
靖江市家有儿女爱心志愿者协会实施的“情暖夕阳,让爱回家”关爱老年人服务项目,以91分的高分入选评估A+等级。
项目以60位社区贫困、残疾、失独、失能老人为服务对象,组织志愿者与老人结对,开展心理状态测量、陪同关爱、心理抚慰、养生保健、文体娱乐、亲情关爱、扶贫助残等服务活动,为老人提供包户、定期、接力式亲情服务,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
该项目开展“光影流年”活动,组织电影放映队走进社区,为老人播放娱乐片和科教片;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及健康咨询、理发、心理慰藉、电话关怀等服务;组织老人集中联谊、听心理讲座;组织志愿者和专业演出团队合作,开展大型演出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日常文化生活。
“家有儿女爱心志愿者协会2013年成立,会员以教师为主,注重项目策划,成立多个项目组,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处处长戴祝英说,项目实施主体通过组织志愿者,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共同为老人服务,满足老人外在和内心需求,拓展老人社交网络,增加老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协会与靖江兴阳、华阳、江阳、晨阳四个社区密切合作,公益创投项目得到社区的大力支持,社区通过调查走访,积极主动为项目甄选服务对象。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家有儿女爱心志愿者协会能够利用自身优势链接外部资源,为项目的运行争取到企业、学校、社区的支持,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该协会还有较强的‘造血’功能,项目运作规范,成效显著,应该说代表了公益社会组织发展的方向。”戴祝英说。
在评估活动中,海陵区空竹协会会长景振华展示成果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他打开一个塑料文件袋,里面满满的都是近年来媒体对协会开展活动的相关报道。
景振华说,协会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以泰州市实验小学、苏陈实验小学180名学生为服务对象,会员们风雨无阻,定期到相关学校开空竹课,受到师生的欢迎。通过基础动作培训,同学们已基本掌握空竹基础动作,两所学校将空竹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打造空竹特色班级,争创空竹特色学校。
协会还将开展“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玩空竹”空竹志愿传承活动,动员、激励小学生成为空竹志愿者,普及推广空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推进空竹在海陵区的普及和传承。” 景振华信心满满。
海陵区空竹协会还曾通过《泰州晚报》发布免费教授空竹信息,先后设立三个培训点,报名人数爆满,带动了更多市民参与体育锻炼。
失独家庭成员令人同情,其心里的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感受的,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2014年9月至今,泰州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开展“幸福心助”项目,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海陵区海光、东康、高桥等社区失独家庭成员服务,通过组建“同类人”QQ群和微信群,引导失独家庭成员开展心理互助,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得到心理慰藉,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修复他们受伤的心灵,并树立战胜伤痛、珍惜生活的勇气。
受助者从开始的冷淡、拒绝、不配合,到如今的积极热情参与,失独家庭成员已经把阳光心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视为亲人,把中心看成是爱心无限的温馨大家庭,并盼望项目持续、深入地开展。海陵区相关部门愿意动员更多的失独家庭接受帮助,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姜堰梅垛医院实施的“白内障患者复明公益活动”项目,计划为100名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截止到中期,康复对象已经达到83名。姜堰区抗癌康复会为癌症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实惠,在社保范围报销以外余下的医药费,医院在此基础上让利20%,给癌症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真真切切的优惠。“以上项目目标的实现,有效解决了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效果显著。”戴祝英说。
“沐浴夕阳·孝在当下服务项目”、“用爱扬起癌症康复生命之帆项目”、“送光明,递温暖,情系患者——白内障患者复明公益活动”、“天使之梦——残障儿童的艺术康复项目”、“大手拉小手,我们一起走”等多个项目,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中,服务满意度都达96%以上。
部分项目能够在项目计划外拓展自己的服务,“贫安行动——姜堰城市贫困家庭应急关爱服务项目”策划了困境残疾人爱心生态盆栽救助方案,将残疾人康复治疗与残疾家庭就业救助相结合,是助人自助理念的一种创新。
针对社工专业人员缺乏,社会组织招聘难等问题, 泰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推出“星火——大学生微公益扶持计划”项目,计划通过扶持引导、在本地高校学生社团中进行公益服务,旨在发掘本土公益火种,并通过引导、培育,让公益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该项目最大的成效就是挖掘和培养公益人才,带动我市公益事业长远发展。”戴祝英说,我市本土高校缺乏社工专业,大学生对公益事业认知度不高,有意愿从事公益事业的,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星火——大学生微公益扶持计划”项目解决了这个难题,针对本市公益人才后继乏力现象,项目鼓励大学生做微公益项目,打造本地大学生公益创业平台,营造本土公益创业氛围。通过宣传发动,发现高校优秀公益创业人才,引领他们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加入公益组织或进行公益创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公益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适时引导,促进公益社团走向规范,让大学生社团成为高校特色,并达到一所院校一个品牌的目标。”戴祝英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