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玻璃反应釜1940 年代中期,青春期的周文中远渡重洋,虽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就读建筑,但他毅然决然改读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并于 1949 年移居纽约。
把东方的旋律和节奏,导入当代西方音乐,这是周文中在 20 世纪做的最酷的事。在那个年代,他珍惜使用着自己在美国的时间。先后师从俄裔作曲家和指挥家 Nicholas Slonimsky、「电子音乐之父」Edgard Varèse 和磁带音乐与电子音乐先驱 Otto Luening 学习作曲,后来成为 Varèse 作品的保管人。
青春不复后,1964 年开始周文中长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作曲系,培养出了陈怡、周龙、谭盾、盛宗亮等许多国际知名作曲家。他的许多作品,例如管弦乐「花落知多少」、打击乐四重奏「谷应」、室内乐队「雾中北京」等,都深刻映射了东西方文化在时代变奏中的所进、所退、所容。
伴随这位旅美华人作曲家百年华诞,孟金辉创立的北京独立音乐厂牌 bié Records 集结了定居世界各地的九组原创音乐人及声音艺术家推出合辑——「活水:一场由周文中引发、关于东西方音乐交融与共同演进的持续讨论」。
「活水」合辑汇聚杜韵、李化迪、Gooooose、33EMYBW、花伦乐队、孙大威、Knopha、otay: onii 以及 Yoann Pisterman 共九组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创作者,他们都以自己在音乐创作中的实践,将不同面向的风格在一个契机下进行统合,似乎用这样一张合辑回望了周文中先生在另一个时空坚持毕生所沿袭的音乐事业。
bié Records 创始人孟金辉这样描述周文中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以及「活水」合辑诞生的本意和愿景:「作为第一位被西方认可的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在东西方音乐和文化的融合探索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音乐作品,以及 “东与西,古与今”、“亚洲美学与世界音乐”、“百川汇流的黎明时代,音乐的未来何在?” 等文章在当下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但是,这样一位华人的名字,时至今日依然鲜为人知。」
他补充道:「通过这个项目,我们首先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到 “周文中” 这个名字,以及他在东西方音乐融合上的伟大建树。另外,延续周文中先生关于东西交融的话题,我们希望促成新一代音乐人持续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音乐和文化原本就应该在不同区域和人群间流动,而不是以任意一方为中心。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语言打破文化的隔阂和边界,让源头之水流向更广阔的地方,滋养更多的群体,也产生更多的连接。」
接下来,我们采访了参与其中的音乐人,希望听听他们如何阐述这次「命题创作」。
我的音乐里用到了在斯里兰卡采风时录的印度教音乐。其中最有趣的应该就是 Shehnai 这件乐器——其实它是我们唢呐的前身。通过乐器的衍变,足以看到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创作声音作品《激流》时,我很希望探索不同声音织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又是如何通过互动以营造某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我希望创造一个充满动感、不断变化的音景,像一个用声音构成的数字有机生命。我从共振的概念和建筑与绘画中得到了许多灵感;并且试图在创造一段声音的旅程时,对“聆听”这个行为进行调动和思索,带给乐迷变革性的体验。
通过这次创作,你对周文中的融合理念有了怎样的理解?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又是如何将其运用到你的这首作品中的?
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是周先生关于“简单/复杂”,或“东方/西方”这些看起来对立的概念的看法。我想,就像周先生字里行间反映出来的一样,这些概念不应该是二分的,或二元对立的。它们本身就是互相影响、融合,并一同演进的。就像前面说的,在我的作品里,我希望试着去呈现这种事物两面的互相渗透、流变。
你认为像空间音频这样的音频技术,在哪些部分更好地帮助了你从创作上施展创意?从聆听体验上来说,你认为它对听众深入作品意象和场景又能产生什么直接影响?
胡超:有点像是维度的提升,以前是2D的,现在变成3D了。对听众来说沉浸感更强了,而且由于维度的提升,以往一些在立体声中可能被忽视的音乐细节也会更容易被听众听到。
你认为像空间音频这样的音频技术,在哪些部分更好地帮助了你从创作上施展创意?从聆听体验上来说,你认为它对听众深入作品意象和场景又能产生什么直接影响?
空间音频是崭新的领域,无论是构建声音的世界或是现实中感受音乐的体验,都是全新的挑战,期待日后探索更多。在合适的条件下,空间音频给听众带来的不仅仅是欣赏更“生动的”音乐体验,而是感受被“声音”包围的空间,或是利用声音把一个空间变得更有意思。
以空竹为主奏音。风为气之体,以竹为器。皆由心而生,以耳膜做共鸣腔。其中虚实变化,得益于自然中微妙以相得益彰。空竹四散环绕时隐时现,如猿啼,也使其生机盎然弥散至空间之心所。
全景声的版本更加强调以虚为实,以弱见强。声音的景观若有若无,音高,强度和空间的立体变化形成稳定,简朴的织体。
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我常常会感受到文化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夹杂着对自身文化慢慢在消退的失落和对西方逻辑潜移默化的不适和思考,从而常常捕风捉影,后来发现一切归零,万物本一,流淌即真,只要愿意,便可以从一个极为西式的思绪里找到自己的源头和土地。所以我的作品名为 “Call You by My Name”。
我第一次使用苹果电脑是 2003 年左右,工艺设计和系统我都很喜欢,一直到现在。Logic Pro 是最近才开始实际接触,这次的作品是我第一次用 Logic Pro 创作。它在声音还原上很突出。
你认为像空间音频这样的音频技术,在哪些部分更好地帮助了你从创作上施展创意?从聆听体验上来说,你认为它对听众深入作品意象和场景又能产生什么直接影响?
空间音频技术在创作初期就为我提供了灵感来完成这次的概念:创造一个更生动、更开放的“南山经”,这是技术帮助艺术家创作的又一个方向。同时,空间音频也实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在进入空间音频制成的山海经自然图景后,通过声音这一较抽象的感知方式,制造自己的”超自然“体验 - 我认为这是一种只能通过声音实现的再创造。
音频工程师张霖使用 Logic Pro 为 33EMYBW 创作的曲目《南山其音》进行空间音频混音
科技一如既往影响着音乐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音乐与科技,是相伴相生的创作源。当我们一直认为未来更酷时,偶尔回望,故人亦曾是潮人。
|